搜索
首页 > 科技三农 > 正文
关于提高合江县“两大特色产业”抗旱减灾能力的 调研报告

来源:    综合作者:     2022-10-28 12:14:54    浏览量:


合江县今年遭遇了60年未遇的特大干旱,严重旱情使全县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大面积受灾为减轻旱情给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带来的损失,合江县关工委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重心,积极主动介入抗旱减灾工作。20229月,由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县老科协理事长张发远同志率队,组织县关工委科技团、县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县政协农业农村委,围绕“救近灾、抗远旱”和“提高抗旱能力、生产能力”两个主题,深入到白米镇、荔江镇、真龙镇部分村社和农业经营主体,针对我县荔枝、真龙柚两大特色产业受灾后如何有效开展减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农业受灾严重

据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旱情导致我县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9万亩,其中成灾面积21.6万亩,绝收面积6.8万亩。受灾作物种类主要是水稻、玉米、红薯、大豆等粮油作物和荔枝、真龙柚等特色经济作物。其中,荔枝受灾面积6.2万亩,真龙柚受灾面积4.6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达3000余万元。调研组所到镇街经济作物受灾情况相当严重:白米镇现有荔枝种植面积1.5万亩,受灾面积达0.7万亩,占46.7%,现有真龙柚种植面积1.2万亩,受灾面积达0.8万亩,占66.7%荔江镇现有荔枝种植面积9万亩,受灾面积4万亩,占44.4%,因灾死亡达3%以上;真龙柚种植面积2万亩,受灾面积1万亩,占50%,因灾死亡达20%以上;真龙镇现有荔枝种植面积1.4万亩,受灾面积达0.3万亩,占 21.4%,现有真龙柚种植面积5万亩,受灾面积达1.4万亩,占28%。许多成年投产树干死,有的瘠薄地整片死完。面对严重旱情,县委、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旱情得到了一定缓解,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灾害损失。

二、调研反映主要问题

调研发现,60年未遇高温天气客观存在。但有水利保障的区域仍然青枝绿叶、丰收在望,这就充分暴露出水利保障差和抗灾能力弱等问题。

(一)无供水保障,抗旱能力不够。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县有长江和赤水两条河流横贯县境,有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28条,有104座水库、4049口山坪塘,现有的水资源为今年抗旱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有的地方塘库被承包人管控,导致有水不得用。加之近年来风调雨顺,多年没有出现严重旱情,导致农民思想麻痹,抱有侥幸心理,忽视了水利设施的管护和塘库蓄水。一旦遇到今年这样的大旱天气,农业农村用水根本无法保障,农业生产不得不“靠天吃饭”。目前制约我县农业生产用水问题主要有三种表象。

一是塘库蓄水能力不足,导致无水可以用。目前全县有效灌溉面积仅占总耕地面积的28.4%农灌面积少,灌溉率低。特别是特色产业核心产区尤为突出,以荔江镇荔枝产业核心区柿子田片区为例,全村无大型骨干水利工程,高山头等旱山区无适度规模蓄水池,河溪边旁无水利排管设施,旱时只能眼巴巴“看旱”。

二是机械提灌设施不足,导致有水不得用。“十三五”期间,我县实施了“小农水”、高效节水灌溉等一系列的水利项目,全县有效灌溉面积有所提高。但由于水利设施布局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尤其对特色产业区水利设施有所疏漏,对江河、塘库的提水体系和机械、管网、渠系的供水、用水体系布局不尽合理,导致目前可正常运转的水利配套设施严重不足。以真龙镇为例,瓦房村是全县真龙柚种植核心区,地处赤水河边,却苦于提灌设施不足,看着满江河水不得用,还有许多紧靠塘库边的产业区域也是如此。

三是水利管理机制单一,导致有水不能用。目前,我县的塘库等蓄水设施基本都为业主承包,这些业主承包后大多将设施功能完全体现为蓄水养鱼的经济效益,没有顾及天干农田用水的社会效益,加之业主与村社的承包合同也没有明文提出用水约束条款,一纸合同、一包了之,导致哪怕塘里、库里清水满塘,村民也不能用水抗旱保生产、保生活用水等。

(二)农业设施差,覆盖程度不高。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近年来,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长足提升,但设施农业起步较晚,普及率仍然较低,特色产业区尤为突出。

一是机耕道生产便道不足。在产业快速发展时期,存在重基地成片发展,轻基地配套设施建设等问题。特别是便于施肥、采摘、运输、灌溉的机耕道、生产道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无法提高机械化率和劳动生存率,更不能满足抗旱救灾需求,从而无法有效降低抗旱救灾成本。

二是水利灌溉系统不足。调研所到的荔枝、真龙柚产业核心区都存在的共通问题,就是相当一部分区域无抗旱水源、无提灌设施、无山间蓄水池、无灌溉水渠或管网等水利设施;个别地方虽然建有设施,但也基本无用或不能正常使用,处于试点示范阶段,普及应用率极低。由于“机电井”、微型电泵等未列入国家购机补贴政策,推广发展不快,许多果农只能用微型水泵、塑料软管手动式浇水抗旱。

三是农业设施应用不足。用于农业生产的水、肥、药一体化系统,节水灌溉的滴灌、喷灌系统严重不足;温室大棚、地膜覆盖、遮阳网、测土配方、施肥等现代化技术设施更是寥寥无几,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有的地方有设施也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如真龙镇老王山片区的水肥一体化设施、大桥镇蜂糖李基地的节水灌溉设施均使用效率极低。

(三)抗旱压力大,救灾物资短缺。

今年我县干旱范围广、受灾程度深,涉及农业农村的各个方面,抗旱救灾的资金和物资需求量急剧增加。县委、县政府及全县各级已经投入了大力的人力、物力、财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离抗旱减灾的基本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种植、肥料、药品等救灾物资严重不足;二是用于产业核心区域死树清剪的管护资金和成片死树缺窝补栽的救灾资金严重不足;三是产业化经营主体基地恢复补助资金不足;四是用于农业抗旱减灾的油、电补贴资金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三、抗旱减灾工作建议

(一)以技术培训为抓手,力求收到科学抗旱实效。

我们立足当前,“救近灾”需要抓好立竿见影的三项工作。一是由县“三农”工委牵头,农业农村局、县科协、县关工委、县老科协配合,在原有技术培训资料的基础上,针对今年旱情和果农的特殊需求,编制下发荔枝、真龙柚灾后管理技术读本,增强长远区果农的抗旱技术、技巧和能力。二是组建一支精干的科技宣讲培训队伍,在今年最后3个月时间里,针对荔枝、真龙柚灾后管理,通过坝坝会、座谈会、现场指导的方式,开展定期不定期的宣讲培训活动,培训技术力求做到简单、明了、实用、易懂、可操作,同时尽量扩大技术的受讲面、推广面和受益面。三是由农业主管部门的职能股站牵头,派出科技队伍,认真开展一次指导灾后管护工作,并对荔枝、真龙柚产业的秋冬季管理进行技术指导,尽量促进今年真龙柚稳产,为来年荔枝、真龙柚丰收奠定产量基础。

(二)以治水为中心,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管护。

要着眼长远“抗远旱”。我县水利设施建设涉面广、战线长、难度大,但“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建议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在水利建设方面应该持之以恒地抓好四件事情。一抓科学规划。水利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以镇街为单位,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水利建设进行整体、协调、科学的规划。规划要涵盖生产、生活用水,农业、林业、畜牧业用水,尤其是要将荔枝、真龙柚等特色产业区域内的生产用水进行统筹规划,将规划重点放在水源蓄积储备系统、水源提灌利用协调、水利灌溉配套系统等方面,在水利项目储备上下功夫。二抓工程建设。要抢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突出加速水利工程建设,尤其要争取上级水利建设项目、乡村振兴财政衔接项目、社会力量投入项目,掀起水利建设高潮,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三抓项目整合。要加大涉农政策性资金的整合力度,大力购买农机具、钻井找地下水。四抓建后管理。在抓好现有水利工程、水利设施运行率、利用率的基础上,制定水利工作建后管理办法,并督促管理责任主体严格执行。

(三)以实用为宗旨,探索建立健全用水长效机制。

针对今年干旱时期村社承包的水利工程“用水难”问题,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清理全县现有水利工程承包合同。主要清理合同是否合法合规合政策、合同甲乙双方权利义务是否平等、甲乙双方是否履行义务等。二是适当修改完善合同条款。增加水利工作在风调雨顺年以业主养殖收入为主,遇干旱年景要以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用水为主等内容。三是探索建立农业水利管理新机制。走出去学习借鉴重庆经验,寻求农村塘库承包经营管理的新办法,采取“一塘一库一策”措施,解决过去因塘库承包中存在的“一包了之”导致的有水不能用等遗留问题。

(四)以调整投入为支撑,千方百计保持基地产能。

合江荔枝、真龙柚分别达到30万亩的规模,并且绝大多数已经投产见效,成为产业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是合江县农业产业的一张名片。今年的重大干旱,荔枝、真龙柚受灾严重,成年果树、基地面积产量产能都会减少。为了保持总产能不减少,需要采取恢复性措施给予解决。要调整农业产业扶持项目、中省市财政衔接资金项目的产业扶持部分,在支持粮食主产区,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加强对荔枝、真龙柚产业区域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产业园区核心区、脱贫奔康产业园区的支持力度。今明两年,重点解决干死树木的缺窝和成片干死的断档地段,采取组织农民补种自救与政府适当补贴补种资金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基地产业面积不减,生产产能不减,进一步提升核心区的产能。(合江县老科协

  • 智慧四川天天播报LOGO

    欢迎访问智慧四川天天播报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